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下载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中国美术简史
, b* \- L. d4 c& @/ C% O" U6 K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A. Z/ V( k' j- n+ n! c - 魏220-2560 [5 P6 ~- B$ M& o. f9 c
- (蜀221-263、吴222-280)
6 Y. h3 {' Q- ?" e - 晋:西晋265-317
- @+ T6 z% h. E- D8 {" w8 r- ? - 东晋317-420( Q. E8 t1 q+ S- v- K1 y5 n1 T1 h
- 南北朝420-589
- U2 G6 V6 U& G. v8 V$ t8 R. B - (南朝:宋齐梁陈)3 j: e' b6 ?/ b7 G
-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 |8 h6 B {2 S$ N - 第一节 概 述
1 Y4 z" b5 K7 t8 \* y" m8 P5 ~- | - 一、动乱年代
5 l+ _0 U9 t: T5 e# Y% N4 U -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1 |/ e% d3 X% G3 \# F& f
- 佛教发展
# x. E) C, K; E - “玄学”兴起
8 m" P* @2 A W2 E - 三、艺术成就
5 n% i( N2 a/ |4 y, u4 V" e -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 Z+ x" Q4 D9 |: L" ~ - 2.佛教艺术兴起- {$ l3 G/ {; m W% h
- 3.人物画发展
* Z; Z2 x4 Y/ l5 l/ P5 E" ]8 T - 4.山水画独立
0 {0 q- k4 R( J6 ~7 M+ | - 5.第一批画论、绘画理论家的出现
6 c* W6 e1 e$ p$ G - 6.书法:王羲之- r! C" h K7 Y# ]! T: \
-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5 K( K3 l5 F' M% ~7 o* z
- 一、时代新风的开启者
+ x5 t; w( h% d# r i - 1.曹不兴 三国时东吴著名画家,也是记载最早以佛画知名的画家。曹不兴所画的佛像,史称“曹家样”,衣纹皱褶如同贴在身上一样,故有“曹衣出水”之说。曹不兴作品据《贞观公私画史》记载,有《清溪侧坐赤龙盘赤龙图》二卷,《龙头样》四卷等。
1 h0 H r N. A( I - 误笔成蝇
; v1 ` O5 Z% e4 g+ x1 Q - 相传孙权命曹不兴画屏风,误落墨点,因绘成绳,权疑为真,举手弹拂。 ! H& M7 ~7 a! Z+ q! `0 V% \2 }
-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6 w9 G7 M! [% F9 X9 k6 | - 一、时代新风的开启者
) q$ l: J$ s* j - 2.卫协 西晋著名画家。顾恺之评价其画“巧密于情思”。上古粗率简略的画风到卫协才得到改变。3 ^: y& E' I2 ~
-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E V0 v3 K( @* Q6 C
- “魏晋风度”
" T- ]( H: c. n - 秀骨清象: I7 M- @3 A2 x5 ]6 v* j" u6 c) K
- 《世说新语》& E* u0 V) c. D% W, m$ b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m# p; i0 M; T" L4 f
- 1.顾恺之的艺术实践及其理论) T4 g6 o: d: H# x
- 顾恺之8 W5 S$ ^5 n4 h$ X
- 理论:“传神写照” “迁想妙得”& N8 ~' s0 u7 f# P3 @7 }" d
- 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 Y- U) s5 O4 J - 顾恺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风格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审美精神而成为这个时代乃至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求形似,而是主张“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他的这一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现存《洛神赋》、《女史箴》、《列女图》等是他的作品的摹本。
$ s, b( Y; m- m% N2 R" B - “迁想妙得”
! h, \2 n5 `, V u( V -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 v7 {0 J0 m; n/ K -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h X: L/ a9 e( _; z, w
- 列女图 东晋 顾恺之
/ J7 d6 T% N0 z4 _! v5 \* V4 D - 列女图 东晋 顾恺之
* ]" i' w. p$ m% F C! p3 u& l: i -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C; E @6 O+ K4 U5 P
-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H- {6 v% U3 t4 D
-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2 S% K' g. v' V) `/ W -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6 I& {! x9 [2 k; B) f( @
-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7 l4 N# P7 m' k' e
- 2.南朝的人物画! T% k3 `$ {1 m3 i1 X7 Y
- 陆探微6 ^+ z4 y8 W$ a5 [% v
- 创“秀骨清象”的艺术典型5 u( o8 p# o. [
- “清羸示病之容”
; i/ ~( y! U( R3 Q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8 k' `* M- Q1 T3 @! x" a2 Q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4 y# K+ d) l7 h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0 [0 Y, [5 U4 |8 N. E3 _ - 2.南朝的人物画0 I/ Z: ~- L1 Y' O
- 张僧繇3 D; E- E" \5 x7 o& v4 v) E
- 中国古代四大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吴道子& i$ @) c5 O, |" T$ ^
- 张僧繇、吴道子“疏体”. N( h7 ]; F7 G, j( e+ b
- 顾恺之、陆探微“密体”
8 g5 e" q6 T' S+ w( v1 r9 R* t - “张家样”
! J, M# p/ `" M6 R - “画龙点睛”典故 1 c+ }& {7 I' ?+ U/ @0 Z0 h- S
- “凹凸法”
7 L" K4 c& O+ z+ C8 K5 R7 J -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5 Z/ L0 n* }1 X
- 三、标程千古的“六法论”- g w2 _" K _3 {
- 1.谢赫+ _8 P; G% c* ~' \3 A# I5 Z
- 2.“六法论”:气韵生动. Q: y: J% C7 [3 o& B% h
- 骨法用笔) s2 c* c0 s, l
- 应物象形5 r7 V1 v# }! `* i
- 随类赋彩( Z. h! [6 y0 b
- 经营位置
) h$ m; s3 U: h& T5 e4 J( M: ^! W - 传移模写
# k6 x6 e6 ~2 r7 U6 d+ k7 j" A7 K# c - 谢赫:南朝齐画家、画论家。擅长肖像和仕女,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记功夫。著有品评体的绘画史籍《古画品录》,提出品画标准“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对顾恺之“传神”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后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所要求的最高标准。谢赫以品论画,开创了我国古代艺术品评方面的先河。6 s1 u& E4 g/ E- f/ o
-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I) d: {7 r0 u- n) ]6 R
- 四、北朝绘画(留下姓名的画家少)
; V' N3 |5 x6 A( [ - 1.扬子华 北齐宫廷画家《北齐校书图》
1 E- } G! T8 _0 @' n3 s3 A$ j6 B - 北齐校书图 北齐 扬子华 . ~( u, ?' ^/ A) H, i- x3 D' P
- 2.曹仲达3 v: |- u; G. A! ~/ s
- “曹衣出水”
7 r: a6 y/ Z9 {$ _* K, W' u4 X - 曹家样# ?8 [. D* V5 K+ v, Y1 B
- 3.北朝墓室绘画* ?; Y+ ^+ h2 s5 Z4 |1 z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 M p# e% _0 Q% N. F - 北齐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 [- r1 j- G& b' c* n
- 北魏孝子石棺画像
& n& [: v6 ~* M. E% I1 z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
* [& b# O! K1 m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局部)
6 j8 C2 a' ]+ L( Y- T3 j8 s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7 h3 e( z; ]( E3 E- {) U* ~) l+ @$ U
- 北魏。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 i% Q( S3 ]8 [5 p8 k
- 北齐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 B& d5 P, U( |$ d& f! b* R4 H4 d" r
- 北齐太原娄睿墓壁画:出行图1 M& q* `; Y E* @, D9 P- ~
- 北朝墓葬壁画仪仗队列图2 ]) s5 Y/ x5 ?! k7 y5 v1 z$ y
- 北魏孝子石棺画像" O5 M7 t9 N2 X- @. D+ {
- 第三节 山水画的兴起
( D; _5 J9 n w% t# ` - 一、顾恺之与山水画
( J) ?. P# G7 x, J( S3 X - 顾恺之是中国山水画最初的开拓者和先驱。
1 x: m7 S' P; I - 第三节 山水画的兴起
; T! \/ I( B/ a" x' W0 I - 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7 {' i9 }% [0 v' O2 {1 r+ R/ B' t X4 ]
- 1.宗炳 《画山水序》 “畅神说”5 Y, ~& S3 z) R! ]
- 2.王微 《叙画》, J4 ?8 s+ z% d
- “畅神说”:刘宋时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
) J. Y7 F- K8 P - 山水画在此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 ]' D+ R. u; N$ |! z6 e
- ① 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5 s9 e9 p* A' ]/ ]4 ?9 `
- ② 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山水画创作的热情;+ ^: P1 v4 c1 \1 o, n% N* g
- ③ 玄学的兴起,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 D. v5 x/ X3 h
- 中国的山水画,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1500多年来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成为一独立体系立于世。5 V: s$ J: V' ~4 ]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1 Z% t- T3 P' M' q8 P
- 一、佛教与佛教艺术溯源
. L: |5 T% U/ y) A/ d -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S. U6 T. F7 [ |. t* K- T - 佛教兴起于BC6世纪
) \; k M! `1 C. {+ d - 佛教艺术滥觞于阿育王时代 公元初
1 {3 b! H7 z) f0 n; } - 贵霸文化是古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混合
1 j& _3 k) J/ u- K, g1 h. Z - “犍陀罗”艺术是佛教艺术与希腊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雕塑艺术。 D" j" @& B5 X* f6 l3 }
- 秣菟罗艺术是印度本土艺术; X3 i6 U9 u* L0 n
- “犍陀罗”+秣菟罗艺术——东渐
9 R* G y2 S6 O3 \( l5 G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o! O9 Z' X" i/ B% [
-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9 E) v; t0 K( E h( j - 东渐路线:
- r8 t* m. h' k - 丝绸之路, T) ]" H& q( }' m8 L0 N
- 海路从锡兰到青岛和广州$ m2 c! X1 M3 c: V; y* f+ H8 V
- 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从缅甸到云南2 s! C1 p2 Y: m' I, v7 r" h3 J
- 丝绸之路
9 Y, {8 \9 N( U. f1 } -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5 w; E1 ]/ a% g6 T2 ?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天下大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五凉王朝的先后建立,也集聚了大批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提供了知识的基础,也为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提供了方便。而且,不论是东晋五胡十六国,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丝绸之路上。
1 I- ?4 [4 R e1 [& d - 比如,310年,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至洛阳; 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西行取经; 437年,北魏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诸国; 468年,北魏遣使韩羊皮出使波斯,与波斯使俱还; 518年,宋云与惠生自洛阳出发,西行取经; 530年, 波斯国遣使南朝; 此外,还有大量没有留下名字和事迹的使者往来于东西各国。
! ~! `/ c0 I, {, j% Y$ s -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5 F6 l& D0 B; q. {* W; [8 h8 Q
- 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 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 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 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
5 q5 s G2 D/ ~/ q6 C - 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7 u$ G/ U7 V0 y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 @ |0 d7 H H - 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3 G4 M. Q6 q* Y, S+ A* n" g+ Z
- 1.佛教艺术组成:
8 p; o# W( B1 ]# m' x* m1 w# e - 建筑: l# }" d! F# B- I" h
- 雕塑5 ~0 V, D; R. ?2 D/ A
- 壁画
0 ?# \+ \1 J" Q* D -
( i0 `9 r+ E; u c. c4 a0 X! E) @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 x* F# P& C5 v$ A8 ~ w - 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4 U0 m+ G" N+ p3 V7 O8 V- W -
: s2 K+ t0 b8 R( B M! F' y2 }9 D7 F - 2.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家艺术的代表
8 \0 J7 C G" a( j1 n. K2 v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O& I: i6 m, ?2 P8 E. D; Q/ v7 S
- 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7 ]8 U( \* k: m G. B$ y2 X - 3.莫高窟壁画包括:
6 J7 A5 a9 L/ [* T0 k5 t/ w - 佛画像- ]# Y' `, A" \: V
- 民间神话4 Z, {0 w4 G( w" O, e! ]
- 装饰图案
0 Y& A! v) @3 Y) m# O. a - 故事画
/ w- k( p* e7 [3 E6 ] - % ], p: }; k/ G2 \( Z+ {5 P
- 白衣佛 北魏
# z$ [% n! z- W4 A g' |) `, d2 W - 衣纹紧密,即所谓“曹衣出水”式。& I( P" V. S2 w1 P# F
- 平棋图案
3 I n% {' r; F" X' a g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6 \# t z _2 @, O - 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 Z$ K3 l' R* D1 S0 @7 Q" Y, ]" F7 ? - 4.早期故事画包括: E* q2 I3 s a; u
- 佛传故事/ P X! Y8 z; y' h& s1 o6 @
- 因缘故事
5 P$ w! p, l2 i7 v- o - 本生故事0 r! C9 R0 f ]
- 佛传故事——出游四门(局部)) g! P) L2 N: ]" ^
- 佛传故事——出游四门/ V6 `) p# Z1 |9 W, v& z" x1 y
- 释迦牟尼在净饭王家为王子时,出游四门,遇老、病、死、僧,悟人间诸苦,立志出家。这是“路遇老人”一节,画中的建筑物是两个情节的分界,使画面形成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统一结构。
% `% P; }3 G6 A" ^1 |! p - 本生故事:是指释迦前生,包括他作王子以前若干世的故事。其实本生故事的内容,许多是早就在印度民间流传的美丽的寓言和传说。这些来自民间的本生故事, 通过艺术家的彩笔,构成了莫高窟壁画中最富有人间气息的动人作品。 , Q. i" T0 [3 y( _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P" l( Q% o. q, y1 A5 Q
- 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 P; F. _9 v' i5 z - 5.莫高窟早期壁画中,本生故事占据最主要、最中心位置的原因
: w) f- v' i* g5 D& a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J" E% L" g/ z& y/ }8 Y- P8 I/ b
- 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1 @ A6 }7 x& B - 6.早期佛教壁画的美学特征$ s( N1 Y" ?2 h2 D* L8 Z6 x7 k
- 悲剧美: {7 K0 k0 S$ Z0 k& B6 S+ B; P
- 打破物理时空的画面组织
, e5 u4 j" l, E% a/ _# O9 q - 九色鹿本生图
5 w# _& j6 {+ s - 九色鹿本生图(左图)
. D. y7 G1 K% t; M) U - 九色鹿本生图(中图)
: a. I# W* Y% ~$ a0 X' _ - 九色鹿本生图(右图)2 K# q5 \' p5 f, v1 Y& ^, L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美术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如莫高窟254窟的“摩诃萨本生”所绘的摩诃萨舍身饲虎和275窟“尸毗王本生”中尸毗王割肉贸鸽的壁画,体现了佛教舍己救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与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相契合;- v# w' T: l. p5 z" F
- 其285窟“须菩提品”之孝子故事,亦与儒家古老的孝悌观念相符;而33窟、113窟等大量描绘西方净土世界的壁画,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凡此种种,皆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精神,它们一直流淌在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4 B8 \4 w& P: A9 b! ]0 M1 w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2 W+ N \! a7 a! P8 ?- [( b
- 四、早期佛教雕塑
, L T3 n: {4 s! `! R - 1.已知的我国最早的佛像是四川乐山发现的东汉崖墓上的石刻佛像与彭山、绵阳何家山等东汉崖墓出土的摇钱树座的佛像。
& R: j: c: o9 J
8 H" c: B1 D2 Q: l& x: j- 陶质摇钱树座上的佛像 x ~0 O2 H0 |1 y' p/ ]
- 四川彭山县出土
1 X6 i1 A5 R* D+ [* c - 南京博物院藏) F" V( d0 }- ]2 n/ r l4 W
- 佛像完成于东汉末年,造型简单,但含有犍陀罗艺术风格。
9 Y" }/ Q$ _* L' w# u2 Z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 g. Y+ l/ Y5 y' X7 m1 g - 四、早期佛教雕塑7 b& M, V2 i2 {- Y- b
- 2.我国的著名石窟:山西大同云岗、河南洛阳龙门、河北河南之间的响堂山、江苏栖霞山、山西天龙山、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麦积山、重庆大足。
7 `- t& v# x V; L. q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5 v; {5 a. S7 Z6 ~; V7 c9 C$ T
- 四、早期佛教雕塑) x' t( Z7 v% u0 L \
- 3.中国佛教雕塑史的分期:4 N& y0 m0 S0 j9 z9 ]" o- Z- L1 t7 ?
- 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 G0 A8 v. U0 T5 E7 m
- 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
! I/ E0 l8 e- p( F) ^2 f - 中期:隋至中唐( n9 R+ O4 n# J9 w6 z3 D
- 唐代龙门和天龙山为代表% G p( y1 H: C6 ~8 {3 T* T
- 晚期:晚唐至两宋 唐宋大足为代表$ A; M, P q' M. ~0 }5 v; Y) L% `
- 五、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g$ A! {: E- Z' T# [. k
- ① 第一阶段以北魏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而昙曜五大窟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它具有印度样式、西域样式以及北魏统治者鲜卑民族强悍尚武民风的融合气息。
! V& z' K! F0 W5 o% {2 G- x - 云冈石窟外景1 O8 r% W& H$ e' k1 J
- 云冈石窟山门# h+ t6 i' |/ J& z2 G
- 北魏云冈石窟昙曜五大窟外景+ M8 n+ w! I3 f
- 云冈石窟20窟主佛
( B5 E' w0 A, o, I) O* T - 前室上层 佛像
5 j: c _* `% @1 I- ?' T6 P+ Y - 五、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 ?2 r, K6 D+ X# _ O - ② 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主像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是其代表。这是一种面相清秀、眉目开朗,褒衣博带,神采飘逸的造像。它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传统艺术,鲜卑审美风尚与南方汉民族的风尚相融合而产生的新风尚的确立。
, T$ m' L8 e" E* Y# Z: d - 洛阳 龙门石窟 宾阳洞 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像
9 X. w$ z2 @& ]( T - 释迦头部! B. z4 o. X( K8 g. Q
- 文殊 H9 P" C8 h/ X( l
- 五、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4 L4 h( \$ [, x( F& X2 B4 q
- ③ 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为代表。过去那种非常精致的雕工及丰富的细部已成为次要因素,雕刻家们注重于整体雄伟端庄的效果。这个时期揭开了唐代佛教造像风范的序幕。
- S. U) s, S8 ` - 石双思维菩萨像 北齐
! H; V; I$ {; ?; }: j9 b - 石灰岩释迦牟尼立像
/ V# H4 Z: W/ n1 ] W7 j - 石灰岩释迦牟尼立像 北齐+ H' n2 r& S2 f& d9 O. [
- 高186·7厘米 / Q; w$ f; ~, }4 j' L0 w2 p' f
- 估价:RMB2O00000一2400000 & S$ A5 H% l [# Q0 D9 e( {' F( i
- 成交价:RMB2523515 此立像由石灰岩雕成,将释迎牟尼的姿态、举止和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佣像造型端庄,面目清秀,安详的神态和流畅的衣纹也刻画得十分逼具,尊者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为石造像中的上等之作。
' z) N; @5 O7 M k J4 | - 六、其他8 v% k' r0 a7 p' `& H7 z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非宗教雕塑也有发展。《陈文帝永宁陵麒麟》、《萧景墓辟邪》气势雄健威严,深沉静穆中蕴涵生命力。 z( _9 a% ~$ v8 K. r3 ~" U3 p9 o* S
- 陈文帝永宁陵麒麟) q$ @. g, K4 j9 Z& U. |
- 陈文帝陵前现存石麒麟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间距25.84米。东为双角麒麟,西为独角麒麟,保存完好,是南京地区南朝帝陵前雕刻最精美的一对石麒麟。2 P; e" u8 i- G+ `# v5 L6 ?
- 麒麟左侧% r7 M6 n: V8 _7 I/ a1 ]$ x
- 天禄
4 ?0 N: X+ Z# G! Y6 V - 萧景墓辟邪
+ f6 I6 C- z: s: W; t" u -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 k9 u2 M6 S3 R1 s6 r - 五、佛教建筑- u" J4 g3 Z9 {, N; ?
- 1.塔
( v4 _+ d% |! k" Y! T - 2.石窟
1 H. ]7 @9 \4 z* D- j; P - 3.寺庙) ^2 e% `* k' ^, D2 ~. k9 q
- 1.塔4 c2 c7 z$ {* V
-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谓“浮屠”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塔”。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古塔的踪影随处可见。它们造型精美、结构巧妙,成为不可多得的独特景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塔往往被赋予神奇的力量。托塔李天王用手中的宝塔降妖伏魔;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久远的神话故事为塔抹上了层层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古塔以种种耳熟能详的方式,深深烙于每个中国人的视觉与精神中。 - I, f9 d p* A G8 F5 q; O$ I
- 舍利
* C6 C% k3 H, j" t9 ~ { C% F: o - 塔原本是用来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sarira)的。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 , m7 q4 A; y; B: J0 Y9 x
- 江阴古塔塔基下惊现“舍利子”& l6 q6 k: l6 P6 d' ^" U
- 地宫
* v0 L- [$ N8 }; C' x. g - 中国古代建筑中,地下基础大都只是夯打坚实的地基,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而塔的构造却独具特点,除了地面上的塔体之外,地下还有一部分特殊构造——地宫,也称为“龙宫”或“龙窟”。这一特殊构造,是其他的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这是因为塔是埋藏舍利的东西。3 g/ y5 l) F6 L4 V1 T) B; V
- 塔身0 Y" g3 H* `6 V
- 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建筑类型不同,塔身也形式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塔身的内部构造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从层数上看,绝大多数是阳性的一、三、五、七、九等,而以二、四、六、八、十等偶数为层的极为少见。
6 Z! {" K$ H4 O! B. g* [ - 塔刹 E2 v0 b! i5 D
- 作为塔最为崇高的部分,塔刹冠表全塔,至为重要。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为收结顶盖用的。从建筑艺术上讲,塔刹是艺术处理的顶峰,冠盖全塔。因此在建塔时,对塔刹这部分,往往给予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艺术处理,使之高插云天,玲珑挺拔。 0 s5 i/ u- p( {# j I; r3 j- L" O0 q
- 塔刹本身也是一个小塔。它的结构明显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内用刹杆直贯串联。如河南安阳天宁寺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其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喇嘛塔。 R9 i2 x% [/ {1 J% v
- 2.石窟2 d- I' T9 v3 j: V) W0 a- i
- 佛教石窟,从印度到印度外的西域和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是从对死(涅磐)的溟想转为对生(现实)的沉思。从西域到汉地,是从对人生苦谛的寻味演为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对后一种转变,仅从石窟的建筑形式上理解不深,细观石窟中壁画及其演变,其意蕴就会浮然而出。$ l- ~8 Z9 d- W4 v {% F
- 石窟与塔 F& R) {! {7 H+ Y# u
- 佛教艺术意义上的石窟是与佛塔一道产生的。印度佛教以塔为中心,因此石窟与塔的区别是:塔无遮蔽,石窟有庶蔽;塔面向广大公众的,因而耸立于蓝天之下,石窟为僧团的修行而设造,因而需一个封闭的空间。用一个最简单的说法,印佛的石窟就相当于汉佛的寺庙。寺庙是地上的石窟,石窟是石崖中的寺庙,因此也被称为窟寺。" i1 E3 i5 A+ G. o
- 石窟为修行而设,包括两种功能:生活与宗教。建筑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的,叫毗诃罗,类似于基督教的修道院,另一类是礼拜窟,叫支提,意为纪念馆和古坟,也就是塔庙。类似于汉庙中的大雄宝殿和基督教的教堂。只是在汉庙和教堂中是佛像与圣像,而支提中是塔。
" Z% G* s# l* B! t( [ - 在印度,石窟都是以“群”的方式出现,石窟群里以僧团为单位,有时一个石窟群里有几个僧团。一般一个僧团有数个居住窟,一个礼拜窟。记住印度石窟群中这两类窟的数量比例,当看到这种比例在西域和汉地的变化,会有助于思考三地石窟的文化内涵。这里可以强调的是这种比例显出的印度石窟的修行性质。
; L( e" Q( _2 p# ? - 石窟在艺术构成上是建筑、雕刻、壁画的综合整体。三者都围绕着石窟的主题:佛陀的涅磐。雕刻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都是讲述佛塔的主题:释迦牟尼是如何通过一世又一世的坚定不多、锲而不舍的修行而达到超脱轮回的最终目标的。
1 v4 i! r3 \1 Z/ W3 b2 |6 ? - 中心柱石窟到覆斗型石窟的演变
5 F" j( o) P3 u' K$ K - 从中心柱石窟到覆斗型石窟的演变,才是从印度文化到汉窟文化转变的建筑形式完成。佛教石窟的演变,到覆斗型石窟,塔的形象完全消失,为佛像的离“死”变“生”的偶像化奠定了最坚实的建筑形式基础。' E3 I5 F1 [# D: s
- 3.寺庙
) Q" j: @- z: F# P b -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 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M) ?: G& W- z! Z5 a
- 寺院的布局
# z% A* s0 ]5 n/ ]0 w& s6 ]% C - 我国古代寺院的布局大都是正中路前为山门,山门内左右为钟鼓楼,正面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是大雄宝殿,再后便是藏经楼。正中路左右布置有僧房、斋堂等建筑。( W+ B- `: y9 u5 o/ W$ z$ v
- 大雄宝殿0 A1 {: C, R6 B! {5 T; I$ K
- 一般寺院都有大雄宝殿,是寺院内最主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宝殿是供奉“大雄”的地方,“大雄”即佛教的始祖“释加牟尼”。
j7 a. I) N0 \3 r, a# l - 白马寺——佛教的“祖庭”5 D0 ?4 {* g" m5 U# {: `3 ?7 Y+ [1 I
- 白马寺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的佛寺,是汉明帝刘庄在洛阳按照佛教的要求和传统式样建造的。白马寺建成后,佛教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发展起来,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佛教又从我国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对中外文化起了推动作用。所以,白马寺被称为佛教的“祖庭”。& ^8 ~$ m" D- h: j$ T) V
- 白 马 寺
: Z1 l5 t% @0 i( u& A; U' r, { - 白马寺
. D3 a7 h: Q! M0 l" V& x# k* d - 因当年天竺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是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来洛传教的,故得名。 2 B, C# n1 _9 |
- 小结* a) |' ^" i+ t4 p0 i: g" A; ]
- 本期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丰富了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山水画的兴起,是中国绘画从稚拙走向成熟的桥梁。传神理论、气韵生动等艺术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中国画有别于油画写实风格的理论根基。% D! f0 E6 c8 P6 G
- 练习题! f% V: l# f! s( [- ~) S, L
- 1.名词解释:“迁想妙得”、顾恺之、“畅神说”。
' V$ M* D+ Y& \. i6 M& Y0 R, ^; f5 Z - 2.魏晋时期在审美风尚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5 U# m; X, a9 x! ?& v - 3.略谈顾恺之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上的成就。3 u3 `4 N' P P% \; n
- 4.简述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7 ?! u$ O7 H/ T' y7 [9 v
- 5.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因是什么?
* B, W# h& l+ X+ u7 n/ L' a - 6.中国早期佛教美术兴盛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主要的石窟?* Y+ L# ~0 H) P5 Y
- 7.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何为本生故事?. L8 M% r* y; E' L3 F, a
- 8.试论述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o; @, L, @3 q1 P. T
6 n$ `# s# j8 Z$ Y; b z/ ]: V2 a
复制代码
, I# i1 X* s8 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