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9 ?1 x* [( ?; Q
建德市文化综合体
5 F- m2 b7 p& G% ?: k+ G8 C0 W% h3 G( @
3 }' _$ F6 h* S& C- x建德,古为百越地,境内山地丘陵地貌为主,群山层峦叠翠。新安江穿流其间,水色佳美。作为一座典型的山水市镇,素有“锦峰秀岭、山水之乡”之称。
建德市文化综合体是goa大象设计新近落成的公共文化建筑。场地位于建德市老城区核心地段,占据城市轴线与新安江的交点,是桥东江滨景观公园的重要文化地标,向北衔接新开发的城市商务中心,向南滨临新安江并远眺对岸起伏的群山。
8 ^2 _5 y5 o' q( e! T% Q
2 e# a) ]) _+ I* ^1 T5 b( A" \9 R" q, i% ?7 K
. R+ Q3 Y/ v6 A7 y
, G( H8 u* x7 \0 I4 H3 ~7 |/ Z0 X3 |3 ~7 |5 \. I
建筑场地极为狭长。东西长约600m,南北进深在60m至140m之间,所滨临的新安江水面宽约280m。作为一座市级文化综合体,建筑将容纳图书馆、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四个市民空间,地上建筑面积约31900㎡。
: {% Q0 t" L4 P! X+ W* Y c- {2 G大体量的建筑在窄长基地中,成为山水画卷中的重要人造物。场地本身具有张力,一面是优越的景观资源,一面是充满限制的地形条件。如何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避免对滨江环境造成拥塞;如何在提供通透空间的同时建立具有整体性的形象,是设计的关键问题。
1 O2 z ]" c. i5 y. b' d7 g, k
2 f5 O: \! i& a4 K% z
J/ w* ^7 y3 s
: k8 z3 M+ P R) E, t7 d. h江面的“雾气”是入题的线索。受新安江上游水库影响,建德流域的新安江水从大坝底部70米深处流出,水温常年恒定在12-17℃,夏日水凉、冬天水暖,江面在非晨间时段能形成“白沙奇雾”的景观。大雾之下,周边的山峦轮廓被抽象为曲线线条,若隐若现。
) I f) ~6 W' m
5 V. a: d2 p+ \
7 M1 y7 L2 b5 ]( _2 U. `6 {3 ~: R% ]2 u, C! l. z( @) r; m
最初设计草图方案将主要场馆功能抬高至二、三层,底层空间被最大程度释放出来,与城市街道、滨水景观带完全联通。建筑成为一条约600m长的蜿蜒曲线,水平地漂浮于场地之上,与山水的曲线相呼应。
2 q9 w$ g5 _5 }8 a; i8 X
: a" k* n, ?% p) {' { W4 B, G0 e: J; N' E9 \. x; G! s
4 Z: L9 u( q, r. `+ f2 H& J5 T
- @: i! o4 G8 p" J0 I! [4 i. ~* }- K. _+ J* T
3 e& g/ [: d: C& }6 D四座场馆的功能被置于大小不一的四个椭圆形体量之中,隐藏于连续的悬浮屋顶之下。所有细节退隐之后,建筑与山水的对话关系愈发清晰。
{2 X2 _$ V. o; s- S6 N" ?
6 T+ e' `* u/ E
; j; V9 y% A1 N ?4 i* A- M
$ L, w- M* F$ e1 B8 B+ ~ [- g
, {0 Q2 v+ V( l. `* B; m; O$ x% O# O- a& b
' m; b- n2 n: a& v) u6 B% ]& E% o9 @* f5 p
$ _3 E# Z, g2 A! D
) K0 g4 ^; V! ^7 N: D) b4 }: Y+ B( |* q/ [0 l, N
7 H0 i* o" F: H* ^8 ]8 C# N/ }6 F) k1 F4 `7 R
场馆主要入口皆设于一层,二层的檐下空间是10m见宽的连续的公共活动平台。"飘带”状的“屋顶”总高约四米,在边缘呈三角形出挑,它并非巨大的装饰构件,而是具有容积的单层空间,容纳博物馆特殊展厅、办公室等。
9 E0 H! m6 n! d3 w9 N; H建筑面向城市的北立面化整为零、营造亲人的尺度,与朝江界面大开大合的处理方式构成对比。结合场馆运营策略,沿街首层被设定为商业店铺,规避大型场馆与城市之间出现界面断裂问题。
( A% {6 \ N# o4 ]8 H' l$ L
6 R8 \: L7 U d) v6 g: }3 M
+ |; z* g6 p7 I4 g) W# P
3 }; ^7 R; u* {! p. W6 P" U/ x
( E4 x4 W- T2 M' r N3 f9 b5 f: S
夏日傍晚沿江散步、享受清凉水汽是建德市民的日常乐趣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延续、尊重、进而延展既有的滨水公共生活,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城市级的文化场馆是城市的标志物,更是重要的市民活动空间”——相比于塑造一座完型的雕塑,建筑师的意图是塑造一个活动的容器。
8 G5 d. f+ O. v
4 C. E$ ]* j% E' J+ p4 M q/ R$ c
* Q5 R( F! g3 x/ S/ i- f* @% h
( r! h6 b4 p2 g% s+ M; o建筑及其周边规划了大量的室外和半室外的公共空间,供人们体验风景。为塑造丰富、多元的风景体验,建筑师运用“景观建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在场地上建立起多标高的山水观览路径。
( W k% P; M* M5 H) B6 b; I; y! h, M& q8 p4 p! ]- l6 ?" \
9 ~' {$ X' z9 C# ~
3 T8 o! s9 P# s濒临江面的场地上顺应建筑物曲线,设有三重跌落式的水面景观,将不宽的江面予以延伸;建筑二层平台作为底层的延伸,是一个城市级的观景平台,供人们在游走和小坐之间俯瞰和远眺江景;建筑屋顶可上人。依托于建筑的曲折,各标高观江视点给人以步移景异的观览效果。
0 D: |' e H5 n6 D- H0 l
; y8 W) e* L2 u( M5 v* l: m
! y& E1 X, J- ]- n- T" M. r. r
# l; I. V: y5 `# s6 q; S$ g四座场馆之中,功能空间围绕中央的梭形中庭布置。主要功能空间如妇幼中心、图书馆阅览大厅、主要教室皆朝向江面、“依山傍水”的公共图书馆阅览大厅为阅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两馆两中心”文化综合体是一组凝聚建功立德精神、传扬建德厚重文化的建筑群,宛如一条巨型的飘带,跳跃在迷人的17度建德新安江畔,又如缓缓流动的江水,代表建德三江汇聚的地域特色。曲线型的建筑在山水之间流动,与山水融为一体,颜值颇高,窗里窗外皆风景。
: F( o/ W* A. Z! m/ o2 Q/ J. Y1 G+ N2 v0 W- {# H
1 @- I8 Z. c6 g6 o" t# g$ K9 {" `& A9 N8 t5 T8 y
9 d" b% K/ g7 M0 K
; i7 Q% ~. o- V( S$ `: @/ c% m5 o5 C( x% w0 ], t1 w+ C" H: Q" q3 \4 I/ T
. D9 t8 N G: S9 b6 H0 j" J, }5 ?' i5 M- U/ `1 d: L# }
+ @. \9 d+ L' E G& r1 R
当人们游走于建筑周边,建筑如同一根“飘带”伴随人们运动的过程在树梢转折、盘旋。底面的吊顶面自然成为人们感受建筑的一个显著界面,被建筑师称为“第六立面”。
吊顶材料采用带有一定反光度的中灰色金属材料,使得屋面更加轻盈。吊顶的边缘增加了一个层次的收边,既消解了结构梁高,使得出挑更轻薄,又满足了泛光灯带的隐匿需要。
: h/ O. ]( K6 `5 F: f: E
$ y" V) M) g6 n/ O( ^6 |
7 e$ v# O5 x3 n1 [& E! R# g7 l" @
( I; q% D, F1 o6 j- h* \; N* }- p2 Z6 J
9 E: e$ F. |* i" K. \
2 c. B0 a2 U c
建筑师以中灰色调材质作为建筑主基调。基座的灰色石材与上部的铝板及玻璃相互组合,建筑呈现出轻盈与沉重的强烈对比感。
% h0 ^' f9 a, ~0 m
5 I9 ]1 V: B# t% l2 I- @
5 W' o" |: i E% N' m. m; N4 n/ y9 I- U
$ c/ V* Y6 t; b8 s4 [
, w9 ^; G' m$ ], L5 O/ n
1 A3 y# k9 V9 Q, z% E/ h% y作为山水市镇重要景观节点上的文化地标,建筑以柔和而轻盈的姿态构建了城市与山水之间的“新”对话。文化综合体与代表建德历史的“建德之根”构筑物、两侧的既有桥梁一起,日夜共同凝望着流水与雾气、人群与城市。
% D3 ?6 a& ^" q7 [技术图纸
& v% o; @5 h0 P' u8 v8 o o, b& x- ~* X. g; k0 E: k& H1 s3 k
; {" X4 z r) _ M! ~; w$ Y0 a. ^- S
9 ~' K5 P1 ` r% Z. _& V/ A: J4 D+ r' ]' i
, v: @8 ?- Z! B* H7 h" X. L |8 s, U9 z1 D$ x! T
& r5 P6 p" @6 i; Y- @3 p
$ y1 p! [2 U8 H7 {7 t8 u
- U% m' ~! S! V1 d E1 ?1 t1 {% q' _, O
" q! Q m+ o! h7 R, h( M
2 I" [1 t& p) K, h+ z" j; X2 j3 L5 l) a; p0 T
" i/ _( n8 Y" r# W
8 O& }; q0 [. O9 U7 I! Y
5 K4 H3 N6 c p& ~6 |$ x抄绘的理由和逻辑
* A# I- b0 i8 T- O' R- A" S" Y理由一:设计的支撑 设计师唯心和唯物的综合权衡,设计的唯心是以设计概念为导向的,设计的唯物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还原到唯物论就是我见及我得,所见的案例就是你的支撑!理由二:举一反三
基于设计学的拓扑关系原理,所有的案例都是有本质关系的,不管是功能结构组织、空间设计逻辑,还是形态造型推演,都需要深入挖掘案例的精髓,并且通过拓扑关系对案例进行转化应用,将为自己的设计创造不竭源泉。理由三:重要一环
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抄绘,是各位战友提升自身设计能力的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才能更高效解读案例,并以其为载体进行深度思考,如何get到案例的内在逻辑与核心特色并精准提取,如何将案例传递的信息为自己所用,真正转化成自己快题实战中,解决问题的设计语汇,才是我们案例学习的本质目的!
9 D, L1 Y% P! p; U( U: C
抄绘的逻辑
抄绘不只是抄就完了!抄是第一步,总结归纳-吃透转化巩固应用举一反三,后面的更重要的操作,没有后面的消化过程,抄只怕是会沦为无用功!所以,抄不是重点,转化和应用才是!分析抄绘转化,训练巩固主动应用举一反三。
3 w1 U6 D5 O0 Q/ ]- |
2 d" {' s6 g B$ I* T/ q
: c; s# y% } v抄绘的流程和方法
% L% J7 D- M6 j$ V
1.流程:8 A! R6 m0 r0 E( h
选取图片——元素提炼——草图绘制——最终成稿
2.方法:
①以平面图为主概括提炼抄绘3 i3 N1 c" ~, Z" b) c: ]3 G* C/ g
②以透视图为主概括提炼抄绘
③以整个案例为主(平面图+透视图)直接抄绘